其實所謂「未來換現在」的補強方法,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2007年的塞爾特人,透過交易手上的球員和選秀權,來組成三巨頭爭取冠軍。籃網隊在過去幾年的策略,都是仿效著塞爾特人當年的操作,但是當中的幾個細節上的差異,就令籃網發展到一個截然不同的結局:
一、交易所得的球星選擇。塞爾特人當年從交易得到的Kevin Garnett和Ray Allen雖然分別已經是31和32歲,不過他們的狀態尚在頂峰,2006-07球季的Garnett仍然能夠取得20+10的數據,並高踞聯盟場均籃板的首位;Ray Allen更加是創下職業生涯的場均得分新高。他們加上Paul Pierce三人當時仍然有統治聯盟的能力,以他們作核心,加上合適的角色球員,要在季後賽有所作為,甚至稱霸NBA其實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。
籃網的號召力有限,從2010年的自由市場已經看得一清二楚。因而換來的球星與塞爾特人相比,亦有明顯的距離。首先招攬的Deron Williams已經是最有級數的球星;Joe Johnson雖然擅於得分,但也稱不上能夠稱霸聯盟。至於用上一個首輪選秀權來交易的Gerald Wallace,在加盟短短半年之後狀態已經大幅下滑,淪為等待被拋售的爛約,最終被交易至塞爾特人。而利用Wallace交易得到的Pierce、Garnett和Jason Terry亦已經不復當年勇,淪為「兩老頭」和「鐵飛機」,縱使偶有佳作,但傷患和體力下降令他們的貢獻亦有限。籃網即使如何用心堆砌,他們的陣容亦不如當年的塞爾特人、熱火等組巨頭的球隊,能夠稱霸聯盟。
二、組巨頭之後,球星們的態度。Pierce在離開籃網之後,就曾經批評過當年籃網球員的心態,認為他們不想比賽和練習,當中的表表者就是Deron Williams,即使他擁有MVP的實力,但心態則影響了他的表現;同時性格沉默的Joe Johnson亦不能肩負起球隊領袖的重任,最後球隊還是需要Pierce和Garnett兩個老大哥的督促,方能繼續前進。即使手上擁有聯盟上質素最好的球員,假如他們沒有爭勝的心態,他們在季後賽的路途還是不會走得很遠,近一、兩年的火箭,又是另一個例子。
三、未來換現在的時候,押上了甚麼。塞爾特人在交易Ray Allen和Garnett的時候,其實用上的主要都是Wally Szcerbiak等到期合約和Jeff Green、Al Jefferson等年輕球員,交易出去的選秀權其實並不多,最昂貴的也只是手上兩個2009年的首輪選秀權。所以,他們在三巨頭老化的時候,仍然可以憑著自己的選秀權,取得Avery Bradley、Jared Sullinger、Marcus Smart等目前尚在球隊的年輕球員,作為他們的重建板塊。
不過籃網隊的賭注就大得多了,為了堆砌他們的明星陣容來爭奪冠軍,不但拿出了Derrick Favors等潛力股,還要送出了大量的選秀權。單是計算首輪選秀權,他們就已經幾乎將2010年代的所有選秀權送走:在Deron Williams的交易裡送出了2011年的首輪選秀權、2012年的首輪選秀權就用來交易Gerald Wallace、為了得到Joe Johnson,他們就送出了2013年的首輪選秀權;至於與塞爾特人交易的時候,籃網更加是孤注一擲,將2014、2016和2018年的首輪選秀權全數送出,還要附加在2017年交換首輪選秀權的權利,基本上就是自斷後路。
先不要考慮目前籃網可能在未來錯失了Ben Simmons、Brandon Ingram等潛力股,他們在送出的選秀權中 (目前效力的Shane Larkin不計算在內),就已經錯失了:Enes Kanter (2011年首輪選秀)、Damian Lillard (2012年首輪選秀)、James Young (2014年首輪選秀),還有次輪選秀的Draymond Green (與勇士交易時送出2012年次輪選秀權)。即使籃網沒有追逐球星,相信這些球員再加上Favors、Brook Lopez和MarShon Brooks,也擁有在東岸持續爭霸的實力,只是他們為了組巨頭,「即食」衝冠,而將這些選秀權都拱手相讓。
如今籃網落得如此的困局,筆者也只能說是管理層為了滿足班主Prokhorov的願望,而將球隊長久的未來押在一兩年的選擇。「食得鹹魚抵得渴」,豪賭失敗就要承受這個結果。如今他們唯一的指望,也許就是在今年的自由市場獲得一名巨星的來投,但是以他們目前的陣容和吸引力,會不會又在重蹈2010年自由市場的覆轍?
(圖片來源: Bleacher Report、NBA.com)
請按此登錄後留言。未成為會員? 立即註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