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,熱火是敗給馬刺的團隊打法……
有人說,熱火是敗給教練Eric Spoelstra調動失當……
更有人說,熱火是敗給Game 1那酷熱的環境……
但筆者認為,真正打敗熱火的,是“時間”……
回想2010年夏天,LeBron James與Chris Bosh高調加盟熱火,於一片爭議聲之下與Dwyane Wade組成熱火三巨頭。雖然當年熱火於總決賽敗給小牛(Dallas Mavericks),但基於當時熱火仍處於磨合期,故此仍是雖敗猶榮。
2011-2012球季,熱火重整後立即耳目一新:快速的攻守轉換,如黑色暴雨般的3分攻勢,還有令人窒息的緊逼防守,令每一個熱火的比賽日,都發生災難級的火災。對手被熱火的壓逼下不停出現失誤(Turnover),然後眼巴巴的看著熱火三巨頭上演一幕又一幕的灌籃秀;還有Shane Battier、Mike Miller、Mario Chalmers等3分砲手提供後續支援,令當年的熱火,可以君臨天下之勢擊敗雷霆(Oklahoma City Thunder),贏得三巨頭成軍以來,第一座冠軍獎座。
但到了今日,網絡上批評熱火的聲音中,竟然包括:太依賴3分,過火的夾擊,欠缺半場陣地戰。為何當初賴以克敵制勝之手段,會變成人人指責的敗筆?
而時間,正正就是問題所在……
首先,熱火真正的殺著,並非3分雨攻勢,更非三巨頭的個人能力,而是憑藉防守製造失誤,並以有效率的攻守轉換下快攻得分;一來得分命中率有一定保證,二來亦會為對手帶來沉重的壓力(尤其傳球上)。
而3分攻勢,主要是用於陣地戰上。熱火的陣地戰中,大多依靠James超人的突破能力去誘使對手夾擊(Double Team),然後由James分球予外線埋伏的射手群。
這種打法,是源於2008年北京奧運,當時美國隊陣容上偏向矮小,但大部份球員皆有高運動能力,於是美國隊以這種防守去將自己速度上的優勢最大化。而這防守的要點,在於外線上向控球者施以夾擊,令對方的傳球質素降低,繼而製造失誤。只要夾擊夠快夠狠,加上隊友適當的補防,理論上是一種可應付任何進攻戰術的防守。
當然,熱火不可能同時擁有Kobe Bryant、Chris Paul、Dwight Howard等球星,但於總管Pat Riley操盤之下,引入Chris Andersen、Shane Battier、Norris Cole等合用球員,令熱火可以將美國隊的打法複製過來。
但問題是,緊逼防守需要大量走動(尤其外線球員),亦需要高度集中力;以上種種條件,均會加速體力消耗。而且緊逼防守,對現代NBA重於運球進攻的打法會很見效,但遇上以傳導為主的球隊時,稍一不慎,對方便可以靠傳球突破防線,進而直取變得空虛的籃底。其實,這是有一定風險的打法。
2011-2012年球季,熱火眾人仍處於當打時期,加上當年之季後賽對手未如今年馬刺(San Antonio Spurs)般擁有優質之傳導能力,故熱火當時頂多只是有驚無險。不過去年,熱火球員年紀漸大,總決賽更遇上馬刺,即時上演一場“夾擊快還是傳球快”的比賽,所以即使熱火最終連霸成功,但一路以來都有點狼狽。直到今年,Chris Andersen 35歲,Shane Battier 35歲,Lebron James亦到了30之齡,體力已不能應付全季高運動量的打法,更不幸是總決賽再遇馬刺,還要是一隊傳導及走位意識更精煉的馬刺,此消彼長之下,熱火敗北實屬意料中事。
今季之後,熱火仍然要面對不少問題,三巨頭同樣達到球員選項(Team Option),加上陣中角色球員(Role Player)年紀漸大,還有打法是否需要轉型等問題……
似乎……熱火將會有一個非常漫長的夏天……
後記:熱火多年來因組巨頭而被受批評,但NBA的工資帽(Salary Cap)制度之下,其實亦會有一定隱憂。就如熱火,由於三巨頭已佔用大部份資薪空間,故此熱火只能靠中產條款(Mid-Level exception)及底薪(Minimum Salary Exception)去引入其他球員。所以,筆者對組巨頭並不反感,因為每一種組軍模式背後,總會出現其他難題。
請按此登錄後留言。未成為會員? 立即註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