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市場特輯:何解George Hill和Zach Randolph都不太適合帝王

飲水機守護神 於 15/07/2017 發表 收藏文章
上星期談過帝王的操作,當中有不少的球迷都會認為能夠拿下Hill和Randolph是相當理想的簽約。小弟在此還是回應一下,何解會認為他們對重建中的帝王並非適合的人選。

帝王在交易DeMarcus Cousins之後,基本上已經步入全面的重建,在這個階段,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透過選秀和簽約,拿下一班有潛力的年輕球員。在過去的兩年,其實帝王在這方面的工作並做得不差。

不過在拿下一班年輕球員之後,他們就要開始選擇哪些球員才是適合球隊重建的板塊,哪位會是球隊的重心。如果選定了的話,球隊就要開始將相關的角色和工作交給這些新人,讓他們漸漸成長為球隊的核心。這兩個任務,其實同樣需要給予年輕球員大量的出場時間,因此前文一直強調對於年輕球員來說,出場時間的重要性。

在這個時段,球隊當然並非完全不需要具備經驗的球員在陣,他們需要的往往是兩種球員:
(1) 助教式老將,不需要太多上陣時間,與球隊未來核心的功能也不太重疊;主要透過場外的指導,向球員傳授經驗 (例子:兩年前木狼的Kevin Garnett和Andre Miller)

(2) 配合球隊未來核心的工兵球員,填補陣容的缺漏 (例子:雷霆時期的Thabo Sefolosha)

對於帝王而言,Vince Carter的簽約是其中一筆非常好的操作。這不僅是因為他的能力和曾經與Dave Joerger共事的經驗,還因為他在Chandler Parsons傷出之前,已經開始擔任替補的角色,場均上陣的時間維持於15-18分鐘左右,要他去融入這類老將的角色相信不成問題。

那麼去年在灰熊開始退任替補的Randolph又如何呢?要他再略為縮減自己的上陣時間 (上季場均時間為24.5分鐘) 應該不是問題,但現實就是球隊的內線真的相當擁擠:須知道上季末開始冒起的Skal Labissiere和Georgios Papagiannis都是在Cousins的交易之後,才取得穩定的上陣時間;Willie Cauley-Stein也是在交易後,才有多於25分鐘的場均上陣時間。先不論球隊今年再選上一位Harry Giles,要把上陣時間分配給需要成長空間的三位年輕球員,再加上Randolph和中鋒Kosta Koufos,實在不容易。除非帝王有辦法送出Koufos,否則要騰出時間,同時培養手頭上的年輕球員,又讓Randolph上陣,恐怕不是易事。

至於Hill就更似是一筆過猶不及的補強。

要重點培養一位領軍的控衛,其實大部份重建中的球隊都會預留正選的席位和大量的上陣時間,讓他能夠擔當起相應的職務,從中成長。譬如說新秀年的John Wall、Russell Westbrook和Derrick Rose,場均的上陣時間都有30分鐘。如果球隊今年選上De’Aaron Fox,是認定他將會是球隊的主力控衛,那麼簽下一名去年還在一支季後賽球隊中擔任正選,場均上陣超過30分鐘的控衛,用意何在?

如果要扶植Fox,要求Hill大幅減少他的上陣時間到20分鐘左右甚至更少,正值盛年的他會否願意?如果把Hill放上正選作主力控衛,Fox從替補出發,如像木狼Rubio-Dunn(或是更早時期的Ridnour-Flynn)的配搭的話,那麼Fox在球隊的成長空間還有多少?或許有球迷會提出,Hill同樣適應無球的打法,可以與Fox出任雙控衛。但不要忘記,在得分後衛的位置上,他們還有Buddy Hield和Bogdan Bogdanovic要培養。時間有限,可以怎樣分?

帝王這次休季操作最弔詭之處,就是在牌面上,他們找來的「經驗老將」都是戰力相當良好的一群 (Hill、Randolph和Carter基本上是季後賽級數的配置),然而他們是不是最適合球隊的選擇,又是另一回事。如果要他們為了輔助年輕球員的成長,大幅縮減上陣時間或者角色,他們能否接受會是一個問題;如果要確保老將的上陣時間,這又未必有利年輕球員的發展。

假若球隊已經確認了建隊的核心,要尋找合適的角色球員,這些簽約或許會是非常合適;然而當球隊仍在重建的初段,就招來了這些需要上陣時間的角色球員,與新秀們競爭,其實未必是對球隊發展最有利的做法。上圖展示的球隊,就是一個實例。

留言


請按此登錄後留言。未成為會員? 立即註冊
    快捷鍵:←
    快捷鍵:→